優秀的審計報告是什麽樣子的?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要有载体,但仅仅这样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认知审计报告,也注定难以写好审计报告。写审计报告,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3件事:谁是报告的核心读者?他们想了解什么?他们会怎么读?个人理解,在当前国内企业的实际内控环境中,审计报告的最核心读者是各级领导。审计工作的实质是“审之秋毫,计之公道”,是“审视过去,计谋未来”。工作在“审”,核心为“计”。而“计”必须与核心读者的意图和需求连接起来,才能落地有成效。各级领导不理解、不重视、不关心,审计就是成本,反之审计才能成为资本。作为核心读者的各级领导的需求点、关注点和兴趣点又有哪些呢?就审计报告而言,各级领导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三件事:未知的情况、和其已知认知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况、存在未解疑问的情况。
優秀的審計報告是什麽樣子?
很多審計報告只是文字,好的審計報告才是文章。套用一句金句,“好看的審計文字千篇一律,有料的審計報告萬裏挑一”。
在審計報告“閱讀者”眼中,不好的審計報告無非如下三種情況:
一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檢查不深入,情況掌握不全面,沒啥可寫,雞毛蒜皮,浮光掠影。只能讓領導在心裏給審計打上“成本”標簽。
二是“不生産報告,只是信息的搬運工”。基礎材料全面,但邏輯混亂,問題剖析不透徹,重點不突出。
三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基礎材料豐富,條理也分明,甚至文筆優美,但缺少“有趣的靈魂”,有著濃郁的“雞肋感”。
反過來,一份好的審計報告無疑是要符合如下標准:邏輯清晰、觀點鮮明、重點突出、建議可行。對這四點,可以從認知科學、傳播學理論、組織行爲學等角度進行專業的理解。
1.結構化思維
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有兩個規律:一是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會讓我們的大腦覺得負荷過大;二是喜歡有規律的信息。“不生産報告,只是信息的搬運工”樣式的報告,往往給閱讀者的感覺是寫的每個字都看得懂,然而組合在一起,卻不知道寫作者想說什麽。
在解決問題、撰寫報告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更容易地解決問題,更清晰地說明觀點,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
報告的邏輯順序展現了提煉組織報告時的分析過程,如果報告的提煉方式是演繹推理,那麽邏輯順序就是演繹推理;如果報告按照因果關系組織,那麽邏輯順序就是時間順序;如果對某種現有的結構、流程進行評價,那麽邏輯順序就是結構順序;如果按類別組織報告,那麽邏輯順序就是程序順序(重要性順序)。
寫出條理清晰的報告的關鍵,就是在開始動手寫之前,將主題思想放入結構中,並根據以上規則進行校驗。如果不能符合以上任何規則,就說明思路存在問題,或者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提煉,或者是報告的組織方式不能讓閱讀者理解你需要表達的信息。
2.降維思維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说过:
寫作之難,在于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裏。
這個過程非常類似于《三體》中提出的從高維到低維的“降維”思維。
審計報告的撰寫面臨的也是同樣的“降維”問題:審計檢查結束後,形成了大量的工作底稿,構成了網狀發散形態的信息。基于這些信息,提煉形成樹狀的問題框架,最後要用一行行文字表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維度不斷減少,因此撰寫者和閱讀者掌握信息的維度是不對等的,撰寫者以降維的方式(網狀3維-樹狀2維-線性文字1維)表達,而閱讀者是以升維的方式(線性文字1維-樹狀2維-網狀3維)進行理解。撰寫者在降維過程中,需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邏輯不清晰也就無法表達好。
3.有效傳播
審計報告就是將審計人員掌握的信息通過,通過恰當的表達形式(文字、圖表)和媒介(書面、口頭),將需要表達的意義傳導給閱讀者。從這個角度看,審計報告是個傳播學問題。
傳播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之間,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遞活動。傳播即觀念或意義(精神內容)的傳遞過程。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審計報告是各種符號的集合體。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載體。符號具有三個方面的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二是傳達;三是思考。傳播的目的是交流,要交流的是想法、觀點。報告用詞的選擇、是否加黑體,都給閱讀者不同的感覺,這就是符號的表述和理解功能。此外,審計報告既然是個傳播學問題,就需要有共識,及信息交換的雙方必須有共通的意義空間。這個共通的意義空間有兩層含義:一是對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符號含義的共通的理解,兩個人都說的是普通話,用的是漢字;二是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由于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每個社會成員的意義空間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意義的交換或互動只能通過共通的部分來進行。審計報告需要考慮閱讀者的共識空間,交代好問題的背景、範圍,可量化表達,才能容易看到問題的嚴重程度,才能有效傳播,而不要總讓領導猜意思。
簡而言之,我們只能看到別人想給我們看的內容,而內容的背後都隱藏著發布者動機。借鑒和運用好“把關人”理論和“議程設置”理論,才能觀點鮮明,有效進行審計價值傳遞。
4.換位思考
組織行爲學中將沖突定義爲:當一方感覺對方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産生或將要産生不利影響時隨之會産生的一個過程。它描述了從互動變成相互沖突時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囊括了在組織中的各種沖突:目標不一致、對事實的解讀存在分歧、對行爲預期的不一致。
由于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應對消極因素的治理機制之一,其本身的屬性就決定了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發現問題,二是推動問題得到解決。上述兩方面的工作,都與被審計單位相關,都存在潛在的沖突。就發現問題來說,內部審計部門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說明被審計單位存在問題,也就是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工作存在缺陷。從某種意義來說,內部審計部門發現問題的績效,也恰恰就是被審計單位存在問題的證據,所以,內部審計有發現問題的激勵,而被審計單位有掩蓋問題的激勵,二者存在沖突,這些沖突會表現爲二者對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斷出現差異、對問題的定性存在差異、對問題的嚴重程度判斷出現差異等。
如果說審計是爲了發現問題,那麽管理建議就是爲解決問題而出謀劃策,建議方案水平的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管理層對問題的解決速度與決策。撰寫管理建議時最常見也最忌諱的毛病就是針對性不強,分析問題部份與管理建議之間缺乏相關性,造成建議沒有針對性,管理建議泛泛而論,沒有明確的方案與做法,沒有操作性,更不用說有效果了。

推荐资讯 TOP5
HOT INFORMATION
一品財稅官方微信
PAY ATTENTION TO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