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規劃(2018-2022)公布
制造業是國家創造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的主戰場。充分發揮互聯網激發創新潛能、重構生産體系、引領組織變革、高效配置資源的作用,有利于打造新型制造體系,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産體系轉換,有利于推動廈門市積極培育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産業競爭力。
爲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28號)、工信部《關于印發<工業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和<工業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工信部信管函〔2018〕188号)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6〕68号)、《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業互联网的实施意见》(闽政〔2018〕7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加快厦门市“互联网+制造”的应用步伐,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特编制本规划。保障我市工業互联网有序创新发展。
一、發展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及“十三五”以來,廈門市積極構建現代産業支撐體系,全市信息化環境不斷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取得明顯成效,兩化融合深入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建設初見成效。
面对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以赴稳增长,多措并举促转型,创新思路谋发展,全市工業经济平稳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我市被国务院评为“促进工業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直辖市辖区”;被国家四部委确定为“产融合作示范市”。
傳統制造業服務化趨勢明顯。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模式在制造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廈門傳統制造業正在加速服務化的進程。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服務制造業企業,相繼湧現了一批互聯網運營平台;集成電路設計、信息安全、嵌入式軟件等高附加值的高端業務增速加快,且不斷向服務化轉型,湧現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並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
工業互联网快速发展。我市有较强的互联网相关产业基础,企业对工業互联网的认知较早,龙头企业基于自身业务拓展建设工業互联网主动性强,中小企业管理、生产、设备上云积极性高。发布了《厦门市“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即将出台《厦门市推动工業互联网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营造了良好的工業互联网发展政策环境,目前已储备工業互联网各类服务商10余家。
融合模式不断创新。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互联网时代日趋多样化、定制化、小型化的用户需求,规模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制造模式不断演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频频发力,成功開發了一批智能装备、产品与服务,智能制造基础支撑条件不断完善。
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企业对“双创”平台建设的复杂性认识还不足;二是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发展还面临智能装备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组织结构僵化、数据开放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三是融合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迫切需要在財稅金融体制等方面不断完善。
(二)面臨機遇
一是全球制造业成为竞争新焦点。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为厦门市工業转型升级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二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日益緊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消費結構升級換代,加快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進度,倒逼中國制造業提升競爭力。我國實施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互聯網+”戰略,推進“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爲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新跨越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三是厦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目前,厦门市处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时期过渡的阶段,亟需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厦门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为厦门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红利。
未來五年,必須搶抓戰略機遇,找准發展定位,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跨領域、網絡化的協同創新平台,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培育物聯網産業集群,提升"智慧城市"基礎支撐能力,努力開創制造業發展新局面,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福建省、廈門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産業轉型升級和“互聯網+”等重大戰略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爲主題,以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爲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著力點,積極培育發展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加快形成新的發展動力源,構建更具競爭力的新型先進制造體系。以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四大平台、五類制造和三大工程爲努力方向,實施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453”戰略,努力建設成爲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産業重要基地,助推廈門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在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進程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政策引導,優化公共服務,營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推動形成制造企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动对接工業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加强、各种创新平台的加快建设和配套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形成符合厦门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
堅持跨界融合,共享發展。推動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跨界合作,培育發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態,通過“互聯網+”改造産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全市制造業生産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鼓勵基于互聯網的各類要素資源的集聚、開放、共享,提高配置效率。加快建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性制造業生態體系。
堅持龍頭帶動,分業推進。集中力量培育和引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産業龍頭企業,分行業打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示範企業、示範項目,發揮産業龍頭的引領支撐作用,延伸完善産業鏈。促進中小制造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引導中小制造企業向産業龍頭集聚,帶動全市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提升。
(三)發展目標
工業互联网建设及企业上云快速协同推进。工業互联网平台各类软硬件条件完备,企业上云积极性显著提高,到2022年,企业上云领跑全省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备较好服务能力及团队的工業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全市上云企业总数达到3000家以上,培育云平台服务商3-5家、云应用服务商20家,标杆示范企业50家,形成50个典型示范项目案例。推动建设云上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园区服务平台、云上培训平台等IaaS、PaaS、SaaS各层次服务平台。围绕未来智慧城市应用開發、电子信息制造、工業设计、工業物流、机器人、模具、装备、产业园线上公共服务等领域培育10个以上行业云应用平台。
制造业互联网“双创”能力快速提升。资源与服务的在线化、平台化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普遍利用“双创”平台实现网络化协同创新,争取建成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5个公共研发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互联网与工業融合创新示范企业30家,工業物联网示范应用龙头企业10家以上,建设覆盖全市多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30项以上。
制造業與互聯網加速融合取得成效。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互聯網營銷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在重点行业逐步得到推广,信息化指数、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主要工業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单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省级以上互联网与工業融合创新示范企业50家。
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工業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業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工業互联网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5家骨干智能装备企业和若干重点工業软件企业。
到2022年,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互聯網制造新模式廣泛普及,制造企業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智慧城市"基礎支撐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三、主要任務
以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四大平台、五類制造和三大工程爲推動方向,實施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453”戰略,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從生産方式、組織管理和商業模式等多維度重塑競爭力,激發制造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加快構建新型制造體系。
(一)推进工業互联网平台建设
以工業云、工業大数据、工業电子商務、信息物理系統等平台建設爲重點,探索專業化、網絡化、社會化的平台服務新模式,構建融合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助力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台建設。
1.工業云平台
围绕加快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各类工業云平台建设,探索企业基于工業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新机制,重点加强企业级云应用平台以及工業云公共服务平台两类平台建设。
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工業云应用平台。努力做到工業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的集聚、开放和共享。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研发设计平台、网络化生产体系和一体化经营管理新模式,提升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打造第三方工業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能力和生产资源的在线发布与交易,提升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着重整合建设运行监测分析、企业调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业务等模块,并不断探索新的模块,满足企业发展个性化需求。探索工業云平台运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实现工具库、零件库、模型库等设计资源的共享。
2.工業大数据服务平台
支持制造企业探索工業大数据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数据驱动型企业,强化数据加工服务业对智能制造的驱动作用。重点围绕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体系,提升产业链价值。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质量管理、预测性维护等应用模式,整合全部生产线数据,对生产动态模型建设、多目标控制流程进行优化,并对物料品质、能耗、设备异常和零部件生命周期进程进行监控预警,加快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并行生产。
运用大数据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精细化能源管理。支持高耗能行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能源管理,建立工業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对企业环境排放、安全生产等级和能源消耗等主要指标进行打分与分级,精准淘汰落后产能,以及高耗能、高污染和低产出的企业。
3.工業电子商務平台
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務平台服务企业建设工業电子商務平台。积极推动大企业自身构建集在线采购与销售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展线上购销,强化供应链管理,积极利用电子商務平台优化采购体系,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扩大重点细分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和大宗产品电子交易平台规模;在營銷环节运用平台积极探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型營銷模式。
鼓励电子商務平台服务企业构建并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務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集网上交易、加工配送、大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工業电子商務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一体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电子商務服务。開發电子商務统计监测系统,建立电子商務企业统计直报制度,推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督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电子商務服务企业,为电子商務发展提供软件開發、金融信贷、业务培训、专业咨询等服务。
4.信息物理系統平台
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系统集成企业、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平台,开展物理单元建模、数据互操作、标准协议兼容、异构系统集成等方面测试验证,推动跨界技术融合创新与集成应用。探索产品及生产过程虚拟仿真、研发制造一体化、企业资源管理与制造执行系统集成、新型工業操作系统及工業APP等应用模式,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系统集成企业、研究院所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業软硬件与工業大数据、工業网络、工業控制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积极引进一批物联网平台和集成企业,加强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工業软件研发,增强提供工業信息物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以互聯網提高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鼓勵制造企業與服務企業加強跨界融合創新,探索多領域、多行業、多環節的協同合作機制,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制造、“互聯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以互聯網提高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1.綠色制造
建立能源生産運行監測、管理調度信息的公共服務網絡,加強能源産業鏈上下遊企業的信息對接,通過信息收集與分析對重點企業進行能耗在線監控,促進制造企業進行能源管理,從而實現節能減排和生産智能化。
鼓勵制造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雲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研發綜合性信息化管理系統,提供對企業采購、生産、銷售等環節的實時監控、優化建議等信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綠色服務。
2.智能制造
推动工程机械、轻工机械等专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開發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化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工業控制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居、无人机、智能照明电器、远程环境监控总段等智能终端产品。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机械、船舶、汽车、轻工、食品、电子等行业的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
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集美区、火炬高新区和软件园等国家新型工業化产业示范基地及其他工業园区,围绕智能制造重点方向,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和设备服务企业,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营造良好的智能制造发展环境。
3.高端制造
積極發展以金龍汽車、太古飛機、船舶重工爲龍頭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運用智能控制、物聯網等技術提升産品的附加值和技術標准,幫助實現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實現工廠的産品定制化和生産流程的可視化,並積極由生産型企業向生産服務型企業轉變。在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推動車間的自動化與數控設備的智能化聯動,將數據運用于制造流程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個性化、精細化生産和服務。
4.“互聯網+”制造
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化制造,利用互聯網采集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提升高端産品和裝備的模塊化設計、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務能力。推動個性化定制軟件研發和柔性制造平台建設,發展設計定制、生産定制、方案定制、服務定制等個性化定制新模式。創建“互聯網+”制造示範區,引導行業龍頭企業入駐,推動本市互聯網人才、技術、資本、服務等高端要素集聚,持續開展高端人才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培育、企業家培訓等工作。積極引導示範區企業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貫穿于包括設計、生産等在內的制造業的各個環節,爭取形成具有實時感知、優化決策、動態執行等功能的新型制造模式,降低制造業對勞動力的依賴,較大程度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同時將流通成本降到最低。
5.服務型制造
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拓展大型及关键设备的在线数据采集、运行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维护和设备升级等增值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制造服务,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商業模式创新,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原料采购、研发设计、咨询管理、物流运输等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设立具有独立法人的企业,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性服务。
(三)推動三大工程建設
1.跨界融合工程
启动实施互联网跨界融合工程,积极围绕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环保服务、普惠金融等领域,结合民生工程,实施一批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工程项目。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让,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跨界融合。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業模式和竞争规则,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格局。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B2C、B2B、C2B、O2O、C2M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商業模式,逐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柔性生产制造模式,实现制造向服务转型。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发挥互联网聚集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
2.創新工程
优先支持本市互联网企业构建面向制造业的创新工程平台,聚焦区域产业优势,跨行业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集创意、咨询、设计、制造、營銷、采购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生态链。加快完善人才、资本等政策环境,积极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创业创新载体。开展工業云创新服务试点,整合新型设计和生产资源及创新成果,为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和协同營銷等共性资源和服务。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在智能芯片及基础软件、高档数控机床及工業机器人等领域布局若干科技专项,安排一批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本地工業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支持工業企业和工業设计企业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支持本地制造企业将可外包的设计业务发包给本地工業设计企业或机构,扩大工業设计服务市场。
3.服務示範工程
以厦门市行业龙头骨干制造企业为重点,围绕智能工厂、互联网制造模式、工業大数据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培育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应用、新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带动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快速发展。支持一批重点工業设计机构与信息化系统集成商项目,对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工業设计机构与信息化系统集成商,按上年度服务本市企业的规模、质量、效果和企业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四)加強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支撐體系建設
1.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高速无线局域网、工業领域窄带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打造支撑厦门市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一代多元化基础网络。整合无线感测器和控制技术,构建面向生产制造流程的无线传感网、智能控制网、视频监控网、物流配送网等工業应用网络,将传感器、数控机床、工業控制系统、物流设备等进行连接与集成,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之间以及工厂之间的互联互通,重构工業生产模式,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标杆,推动全市制造业企业更好更快地向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2.推動制造業大數據應用
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组织开展工業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工業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设备、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自动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同时建立制造业大数据服务中心,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行业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共享等服务。
3.加快智能物流體系建設
加快廈門自貿片區智慧物流園區、綜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實現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市龍頭骨幹制造企業聯網共享。支持制造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化物流成套設備,提升倉儲、運輸、分揀、包裝等作業環節智能化水平,探索構建制造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發展新模式、新服務。
4.建設與完善“雙創”服務體系
積極鼓勵互聯網企業向中小制造企業提供“雙創”服務支撐,開放網絡、計算、存儲以及數據資源。依托各類産業集聚區,加快完善創業創新政策環境,充分運用互聯網這一載體培育一批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雙創”示範園區。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加大對“雙創”基地寬帶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在進一步降低網絡資費的基礎上做好對寬帶網絡的提速與安全工作,並加快“雙創”基地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五)推動行業融合方案優化
1.平板顯示
支持厦门市有条件的平板显示行业企业进行传统生产过程改造升级,引进高端数控机床、工業机器人等机械装备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鼓励平板显示行业企业利用电商平台開發网络销售渠道,发展新型商業營銷模式扩宽市场。推进平板显示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平板显示行业企业间技术共享、信息共享、设备共享,注重研发OLED显示、3D显示、柔性显示和量子点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快促进产业链向上游高世代面板産業、OLED面板産業,以及彩色濾光片、偏光片、ITO靶材、驅動IC等配套材料産業延伸;推進産業鏈向下遊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産業延伸,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采集和分析客戶需求,積極推進服務型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柔性化生産等新型模式,促進供給與需求精准匹配。支持LED産業加快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構建網絡公共服務平台。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利用移動社交、新媒體等渠道宣傳廈門市平板顯示産業的優勢。
2.計算機與通訊設備
选择一批厦门市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试点示范,鼓励生产计算机整机、手机、数码相机、数字视听及传感器、定位导航等产品的企业创建网络定制公共服务平台,在设计、制造等环节植入客户参与界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相关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用户大数据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企业提升精确生产、精准營銷、精细服务水平提供决策支撑,实现客户深度、全方位参与的柔性化生产。推动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行业中小企业的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着重支持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和智能穿戴等产品的发展,提高基础元器件、配套件、外部设备、IT服务等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依托我市龙头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推进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积极推动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研发生产。
3.機械裝備
鼓励厦门市汽车及工程机械、输配电与控制设备、航空工業、船舶工業等高端机械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共同建立网络化创新研究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并投入生产。推广智能数控设备、制造执行系统、工業机器人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控,增强生产各环节的协作与联动。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支持机械装备行业企业深化质量管理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加快厦门市机械装备行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链向缺失环节延伸,增强机械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引进工業机器人产业,加快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智能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军民两用特种机器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机械装备行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咨询、数据采集、运行分析、故障诊断、远程维护、监测追溯和设备升级等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4.新材料
选择一批生产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产品的行业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培育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发挥互联网聚集优化各种资源的优势,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挖掘,建立在线采购、销售、服务平台。设立适合新材料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和營銷模式等,加快厦门市新材料产业第三方电子商務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向相关企业“溢出”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新材料行业的关联行业与互联网快速融合发展。加快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刀具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延伸发展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链,实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上下游企业间高效协同和资源配置优化,带动厦门市新材料行业企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新型模式转变,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加快建设中国(厦门)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和预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成立厦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業互联网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处理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会议确保及时掌握最新近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及时解决突发状况。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进行动计划有序进行。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融合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制造业不同行业建立专家指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团队,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搭建融合对接平台,为企业融合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
(二)營造良好融合發展環境
放宽市场准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宽新产品、新业态的市场准入限制,推动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市场主体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加大知識産權保护力度。围绕新商業模式知識産權保护需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知識産權运营服务网络。严格执行知識産權保护制度,构建社会信用支撑体系,强化执法队伍能力建设。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工業互联网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发挥专项资金、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加大对企业实施设备智能化改造、“双创”平台建设运营和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等的倾斜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鼓励政府采购云计算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能力。结合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制造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双创”平台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四)強化人才建設
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高校設立“互聯網+”等相關專業,推進高等院校與大型互聯網企業結合加強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人才專業培訓基地的建設。加強人才激勵機制,完善激勵創新的股權、期權等風險共擔和收益分享機制,爲融合發展職業人才和高端人才開通“綠色通道”。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領軍人才等人才項目的評選和表彰。
(五)推動國際國內深入交流與合作
围绕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融合发展标准制定以及应用示范等,积极开展市重点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与国际龙头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引进来”的能力和水平,利用全球人才、技术、知識産權等创新资源,学习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厦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龙头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广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鼓励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交流合作,形成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产业合理布局。

推荐资讯 TOP5
HOT INFORMATION
一品財稅官方微信
PAY ATTENTION TO US
